为什么八国联军要拆除天津的大沽口炮台?
天津是北京屏障同时也是拒京师最近的出海口,扼守渤海湾,战略位置不言而喻。拆除大沽口炮台使中国渤海湾成为不设防海域,从而把北京至于八国联军眼皮底下,清军也再不敢轻举妄动。本质个人觉得是帝国主义从战术动作到战略思想把中国完全殖民化。
天津是京师的门户,一旦天津失守,那么京师将危矣。而大沽炮台位于天津的海河南北两岸,俗称“津门之屏”。这里是从海上进入京师的最便捷通道,只要大沽炮台沿线掌握在清军手里,那么可以确保京师免受来自海上的威胁。
大沽口从明代开始设防,清代修筑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当时就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的说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近代义和团运动兴起,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列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联合起来干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几十艘军舰屯兵大沽口,企图从大沽口登陆,通过陆路和水路向京师进军,但是遭到清朝大沽炮台守兵的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人。后来守将罗荣光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大沽炮台失守以后,沿线的清军和义和团继续进行抵抗,但最终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清军纪律涣散、战斗力不强等多种原因而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由于大沽炮台是从天津大沽口进入京师的屏障,列强不想遇到任何抵抗,所以要拆除大沽口炮台。从此以后,列强从天津进入京师如入无人之地,大清连自己的京师安全都无法保障,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八国联军要拆除天津大风口炮台原因可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法联军1860年在天津大沽口炮台保卫战当中,吃过中国军队的亏,大沽口炮台作为进京的重要咽喉要道,是英法联军进京的最佳捷径道路,天津大沽口炮台就是八国联军进京最要命的咽喉要道,因为清朝为了保护北京首都不落入敌手,在天津大沽口布置重兵,把手天津大沽口炮台,抵挡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大沽口炮台给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带来了很多麻烦,或者给八国联军造成的重量的伤亡与损失,使八国联军在战后恨得咬牙切齿,在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之后,要清政府拆除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所有设备以了及撤离天津到北京之间驻军条件为签订条约的版本,就是为以后侵华战争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天津的大沽口炮台具体位置在哪?
大沽炮台这么有人文历史的地方,天津唯一在史册上有记载的地方,却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真的可惜,应该举全市之力打造出全国知名的景点,比天津现在什么所谓的五星级景点强多了。
说到大沽口炮台,大家的心情都是沉痛的。因为提起它就让人想到清军的一次次溃败,以及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东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被称为“津门之屏”。从明朝开始,大沽口开始设防,清朝修炮台,置大炮,不断的完善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从近代开始由于列强的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
近代史上,大沽口一共发生过四次战斗。除了1859年第二次战斗成功阻击了英法联军以外。全部战败。
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由于清政府不抵抗的战略。致使守台将士孤军奋战,且兵力相差悬殊,近千人人牺牲。天津镇总兵罗荣光也英勇殉职。
天津大沽口炮台具体的地址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炮台路1号。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大沽口炮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大沽位于海河入海口,早在明朝时期,沿海地区就面临严重的倭寇之患,因此明朝政府开始在大沽口设防,大沽口炮台应运而生。不过早期的大沽口炮台和日后渐成规模的炮台相比,实在有些简陋,“每隔一里设轰雷炮二座,每座炮由六人操作,二人瞭望,二人司火,二人拽线”。随着倭寇之患渐除,大沽口炮台也被弃置。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出于拱卫京师的目的,于是在海河河口两岸建造了南北两座圆形炮台,置国产大炮。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沽口炮台并没有受到英军侵袭,此后清政府转向重视炮台建设,命直隶总督亲临大沽口指导海防建设。经营数年后,大沽口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防御体系,共建成大炮台 5 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为名)、土炮台 12 座、土垒 13 座,组成大沽炮台群。大沽口炮台从此成为清朝海防的要地。
大沽口炮台遗址
清朝修建大沽口炮台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早先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九月间,英国舰队抵达大沽口,以此威逼清廷与其会谈鸦片赔偿问题。为了建立海防,此后命令直隶总督琦善筹建大沽口炮台,但因备防仓促,炮台并不牢固。因此继任的直隶总督筹讷尔经额在其基础上另建三座炮台,大沽口炮台形成了多层防护的布局。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失利后,僧格林沁奉命修缮大沽口炮台,对大沽口至山海关沿线的各海口分别屯兵设防,大沽口炮台军事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将大沽口炮台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先后发生了三次交战,大沽口炮台在第三次保卫战中被英法联军占领,炮台在战火中被化为乌有。
大沽口炮台
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负责奉天、直隶和山东等地的海防事宜,1871年李鸿章在视察大沽口炮台时,发现“原有三营炮台五座,今仅存一营内炮台三座,其原扎郝家庄河口炮台,已被洋兵拆去”。因此他下令对大沽口炮台进行修复,李鸿章对大沽口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的近代化建设,使其成为渤海湾防御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其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李鸿章为了增强大沽口炮台的防御能力,于是特地购置了大批西式大炮,还从英国购买了新式海防利器“蚊船”;重视培养海军人才,将重点转向建设海军舰队;为加强大沽口炮台的近代化,李鸿章还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为大沽口炮台配置了铁路、电报、电话等重要设施。在李鸿章的改造下,大沽口炮台成为近代化设施比较完备的军事要塞,不过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对大沽口的建设步伐因此放缓,大沽口炮台许多设施陈年已久尚未更新,武器装备也没有跟上,远远落后于当时西方各国。
李鸿章
标签: 大沽口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