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赵子龙的常山是在哪里?
是石家庄正定县。
正定在古时叫常山,之后在民国时还被短暂的叫过真定。
现在正定还有著名的子龙广场,用于纪念赵云赵子龙。
在城内,还有很多地方有常山的称号,比如:常山电影院,常山学校等。
正定是一座历史名城,大佛寺也是在正定。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常山是地名,古称常山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石家庄,而赵云是常山郡真定人,真定,便是今天石家庄市正定县。
《三国演义》里的牛人,自报名号时,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籍贯。比如刘备败走当阳时,张飞断后,在长坂坡布下疑兵,据水断桥,横矛立马于阵前,对着曹军大喝一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其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多疑,不知其中是否有诈,最后还是命大军后撤。
刘备仓皇逃走,但落单的甘夫人和阿斗却身陷险境。赵云不顾个人安危,孤身入险,仅凭一人之力在曹军中左冲右突,七进七出,血染战袍勇救阿斗,曹操观战时大惊问左右这是何人?左右也不知,于是曹冲便出阵问赵云能否留下姓名,赵云大喝回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最后拼死冲出重围,安全救回阿斗,曹操由此发出感叹“真乃虎将也!”
张飞是涿郡人(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涿郡属燕国之地,所以张飞才自报自己是“燕人张翼德”。赵云是常山真定人,常山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会石家庄,真定即今天石家庄下辖的正定县。
常山原来是赵国的一部分,赵亡后,秦始皇在这里设恒山郡,虽然叫恒山郡,但辖地却很小,并没有包括其北面的恒山。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继续沿秦朝郡置。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为避刘恒讳而改称常山郡,并将恒山南至逢山长谷一带的土地划给常山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四县置真定国,常山郡治迁至元氏县(今石家庄下辖元氏县),统辖十八县,隶属冀州刺史部。
赵子龙的家乡一直有争议,东汉末年常山郡城在现在石家庄市元氏县,所以说元氏县说是元氏县人,但是正定的宣传力度较大所以现在大家普通认为是正定的,前几年听说临城找到赵子龙是临城的证据了。一时间,三县城挣得不可开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东汉末年这三县都是常山群管辖。
文|小河对岸
在我国过去的文化中,很讲究避讳,尤其避帝王名讳,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隋唐评书演义中的第一位好汉李元霸的原型,其实是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而在满清时期,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楞是被改成了李元霸。虽然,如今满清早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却也很难再把隋唐评书演义中的李元霸之名给匡正过来。
而在楚汉之际,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也有一位诸侯因避讳而被后世改了封号,此人便是常山王张耳。提起“常山”这个名号,凡对《三国演义》稍微熟悉的,肯定不会陌生。每当赵云叫阵、闯阵时,总会大喊一声“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
而这“常山”当然是赵云的籍贯,为两汉时期的郡名。西汉时期,汉景帝封皇子刘舜为常山王,都於元氏(今河北元氏县),汉武帝时期,常山国被废除为郡。东汉时期,汉明帝亦曾封皇子刘昞为常山王,而再建常山国,仍都於元氏,其后又徙为淮阳王,常山国复为常山郡。
而“常山”之名的由来,在《史记》中最早出现於《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其中记载道:张耳、陈馀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於赵。原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
这“常山”显然是地名,乃属秦末时期赵国旧地的一个郡。而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亦是由此郡名而来,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
但实际上,在秦末楚汉之际,并无“常山”郡,而应该叫“恒山”郡。恒山郡因境内的“恒山”而得名,而此“恒山”并不是今天的北岳恒山。而是古恒山,亦即位於今天河北省保定市境内的大茂山,从春秋战国直到明代,北岳恒山都是指今天的大茂山。既然,常山郡原本该叫恒山郡,那么,张耳也当然是被项羽封为恒山王而不是常山王。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才将“恒山”之名,一律改成了“常山”之名。无独有偶,春秋后期,齐国的著名权臣--田恒(其子孙后来取代姜姓吕氏之齐国,而被称为“田氏代齐”),在《史记》中也被改成了田常。
参考史籍:《史记》等等
标签: 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