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少林在河南,南少林在福建却有两处,泉州和莆田谁才是最正统?
在我国少林分南北。北少林,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就是位于河南郑州的那个佛教寺院。我们常说的“天下第一名刹”“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都和它有关。
有关南少林的说法就比较多了,其中以福建省内的最为出名。在福建省内有3处南少林,分别是莆田少林、泉州少林、福清少林。
莆田少林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莆田少林一开始并不叫少林,而是“林泉寺”。1986年,人们在西天尾镇北部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里面有北宋年间的石槽、残碑、石柱等。
这石槽比较重要,上面写着“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人们据此推断,这便是南少林的遗址。
为什么见到“僧兵”就能想到少林呢?
根据史料记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僧兵”起源于北魏时期。北魏世祖西伐长安时曾查抄寺院,并发现了弓、矢、矛、楯等武器。可见,僧人习武并不是个别现象。
唐朝时期,天下大乱,李世民兵出潼关,进逼洛阳,不料被自称郑帝的王世充所擒,少林十三棍僧夜入洛阳城救出了李世民。
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演义的成分,但少林僧人习武而且在隋末助唐却是真实存在的。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念及少林之功,特敕嵩山少林寺的昙宗方丈在福建莆田对林泉寺进行改扩建,形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少林寺。这就是后来的南少林。
以上有说法有部分是史实,但其中不少是推理,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福建南少林其实有三处,分别是莆田南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和福清南少林寺,只不过,相对莆田和泉州南少林寺来说,福清的南少林名声相对不显。
说到正统的问题,其实,专家们也一直争论不休,世传中国古代有南北两座少林寺,"一在中州,一在闽中"。这个说法自清末以来就颇为盛行。
而莆田南少林建于南朝永定年间(公元577年),毁于清初,考古队在南少林遗址考察附近的资福寺建筑大多已毁,现存一室,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有一对石刻对联:"云日就瞻祝无最寿,天人欢喜演上乘禅",为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敬书。北面有一座"红花亭",系明朝遗臣陆圻、郑郏创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神案前有石砌莲花图案,亨柱上有"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的楹联,题头暗示天地会的武将万云龙和南少林寺五祖和尚反清复明之举,是天地会反清斗争的聚义厅;
泉州少林寺始于唐,盛于两宋,清乾隆年间因反清复明被焚;
福清少林寺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
所以说清末流传的闽中南少林可能是泛指,莆田、泉州少林寺都是正统的南少林!
这里涉及到少林分院的来源问题,只有搞清楚了来龙去脉才能解释清楚。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隋末唐初禅宗逐渐在汉传佛教内部取得压倒性的地位,少林寺的宗教地位就被完全确立起来。
当年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苦战,少林寺派十三名棍僧助战,帮助唐军拿下了久攻不下的坚城,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十三棍僧的武艺不是重点,重点是少林寺的宗教影响力——这才是李世民登基后亲上少林寺封赏众僧,并把少林武僧收编为僧兵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寺庙养武僧很平常,但唯少林及其分院的武僧被编入军队才可称为僧兵。
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本人也是少林俗家弟子,他防着武将夺权但对师门的僧兵比较信任,所以北宋时期少林寺势力达到颠峰。不光在全国很多大城市建了分院(开封、长安等大城市都有),而且还在很多军事要地附近建了一些小分院作为正规军的补充。
比如宋史中就记载李元昊亲率亲兵企图绕过关隘,被少林分院僧兵侦知。他们一面派人通知守军,一面发动附近的道士、山民抢占有利地型坚守。李元昊见战机已失,只好退兵。
福建南少林比较出名,一方面是到了清代初期还比较完整,但更重要的是它与天地会有关——天地会最早的成员都是南少林的幸存者。港台的影视圈,又与天地会分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比较喜欢拍这一类的武打片,南少林也就因此被抬得可以与嵩山本院齐名。
了解了以上内容,就可以知道,福建的几座南少林其实没有正宗不正宗的问题,只有嵩山本院才谈得上正宗。
标签: shaoli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