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孔府孔林在一起吗?
1、到曲阜主要是游“三孔”,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孔府和孔庙是在一起的,可以放在一起游览,孔林在较远的郊区。所以,可以先游孔庙、孔府然后再游孔林。
2、到达曲阜车站后,找到去孔庙的公交车或者打车也行,到达孔庙附近后,先找个宾馆住下,孔庙附近有很多宾馆,里面也有早晚餐。
3、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可以先去有孔庙和孔府了。孔庙时门口有很多导游,建议可以找一个导游,他们可以带着游览还可以讲解很多知识,否则自己也不知道游览什么。游览孔庙还可以继续游览孔府,不过导游费是另付的。
4、游孔庙肯定是要拜孔子的,孔庙大堂门前有专门卖香的,有求学的,求平安的等等,还有专门负责烧香磕头的司仪。
5、孔林主要是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就在曲阜城北面,建议最后再游孔林,因为离城区较远,也没有孔庙孔府那么有意思。
孔庙可以寄存行李吗?
孔庙一般不提供行李寄存服务,但是在孔庙周围的一些商店或旅游服务中心可能会提供这样的服务。您可以咨询当地的旅游信息中心或酒店前台,了解是否有提供行李寄存服务的机构。另外,在孔庙内也可以将行李寄存在附近的商店或旅游服务中心,但需要注意寄存时间和费用等细节问题。
山东曲阜孔府门额上的“圣府”二字出自严嵩之手,为何没有被孔子后裔废除呢?
说起严嵩,很无奈,历史就是如此作弄,严嵩碰上了嘉靖这个混蛋,几十年不理朝政,看谁都不顺眼,喊打喊杀的,只有严嵩对他的味口,成了权臣,在世人眼中,权臣是个贬义词,没一个好东西,肯定的是,严嵩也祸害累累,得到了该有的惩罚,凄凉而死,列入明史六大奸臣,背上千古骂名。
严嵩,政治上的奸臣,文学上的泰斗。
如果抛开严嵩在历史上的忠奸善恶,只谈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那绝对堪称一代文豪,崛起就非常励志,从小家贫,但很聪明,名副其实的神童,10岁秀才,19岁举人,26岁二甲进士,成绩骄人,他一生作诗就1300多首,数量媲美李杜,留有《钤山堂集》、《直庐稿》、《南还稿》等巨著,作品中无不显示其厚实的文学功底,有才华,表现出大家规范的风格。
六必居牌匾。
特别是严嵩的书法成就,骨法端严,道劲有力,足具大家风范,以前传言北京老字号“六必居”、“鹤年堂”牌匾,就是出自严嵩之手,后来考证,严嵩写过西鹤年堂,倒台后,这四个字流落到民间,取鹤年堂三个字制成店名;而六必居出现于清朝,当年东家利用了严嵩在民间的知名度,而作的一种宣传手段,那问题来了,我们印象中严嵩名声在死后已经臭烘烘了,为什么还有人争相用他来提升知名度呢?
鹤年堂牌匾。
原因就一个,真实的严嵩并非单纯的名声恶臭的坏人,而是个争议人物,一直到今天都是个争议人物。有人通过戏曲知道他是奸臣,有人读过他的文学作品后顶礼膜拜,在文学界,严嵩一直备受学者称道,《钦定四库全书》评价其作品“其诗在流辈之中乃独为迥出”,而明四大家之一的顾璘,在书中描述出了严嵩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弘治以还,严嵩翩起挺望,南北承学,翕然成风,宗为领袖”,什么意思,严嵩是当年文坛的领袖,风向标。
圣府。
在普通百姓眼中,严嵩是大奸臣,在学者眼中,严嵩是追捧对象,这样一个知名度极高,正反两极,富有争议性的人物留下的墨宝,懂的人自然明白珍惜度,况且严嵩和秦桧、蔡京一样,书法基本绝迹,放在孔府门额上的“圣府”二字,可以是孔家后人对严嵩文学的肯定,也可以是“名人效应”一种宣传手段,还有,相传,顺天府贡院至公堂匾额也是严嵩所写,乾隆想换掉,自己写了好多遍,不理想,作罢。
最近去孔府参观,看到了门上的“圣府”二字,经导游的解说方知是明朝的权臣严嵩所写,不得不佩服孔府的胸襟,我始终认为一个权臣不应该得到如此的尊重,但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电视上和书上看到的历史并不见得一定是真的,也许只有只有置身事外的人才看得更加清楚。
为什么严嵩的字没有被废除,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严嵩的字好
严嵩本人的字,在当时绝对是一绝,即使严嵩倒台之后,无数人也没能超越过他,甚至乾隆皇帝想要更换严嵩题写的匾,也苦于字不如人最终作罢。所以在没有更好的匾额的情况下,更换匾额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2、严嵩对孔家有恩
孔家与其他家不同,他们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仁义道德,毕竟这是儒家学派的根本。对于对自己家族有恩的人,孔家绝对不会落井下石。严嵩在位期间,对孔家非常关照,而且私下他与衍圣公的关系也特别好,对于孔府的事严嵩也非常放在心上,所以孔家不可能做出忘恩负义的事。
3、大明朝中后期的高层历来都是一个谜
在大明朝,忠臣与佞臣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都喜欢说对方讨好天子,换成自己其实也一样,说内阁勾结太监,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碰上天天不上朝当甩手掌柜的主子,能怎么办?国家还得正常运转,而且在大明朝,当官的普遍喜欢挑战皇帝,不管皇帝对错,就是天天给你找茬,最终皇帝懒得很他们斗,面都不见了,所以高层间的斗争和朋党问题十分突出。
标签: 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