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确定了夏朝的都城在偃师二里头,那么河南禹州也被称为夏都,这之间有什么关联?
谁确定是夏都了,别自作多情。根据正史记载,夏朝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阳城(今登封)、阳翟(今禹州);商朝定都亳(今商丘)、殷(今安阳);
西安为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九朝古都洛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
第一个正式迁都洛阳的朝代是东周。没有周武王建三监,地球上根本就没有雒邑,连名子都是周人起的。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存在性和确切位置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夏朝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关于夏朝的都城位置,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河南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都城。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实物证据的支持,如大型宫殿基址、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然而,河南禹州也被称为“夏都”,这主要是因为禹州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相关。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因治理洪水而闻名,被尊为“水德真君”。禹州的地名就来源于大禹,意为“大禹之州”。
二里头作为夏朝的都城是基于考古证据的,而禹州被称为“夏都”则是基于历史传说和文化认同。两者都是夏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揭示了夏朝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内涵。
首先,洛阳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都城,相当于太康、夏桀这段时期,二里头是1959年,徐旭生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夏墟”,首次发现的。
从此拉开了二里头60年的考古发掘,发掘地点,因为是在二里头村附近,因此又被命名为二里头遗址,后来又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类型。
1960年,考古队又再除河南洛阳以外的山西晋南发现了东下冯遗址二里头文化35处,除却河南省东部一些地区没有发现,河南省的郑州市、许昌市、登封、三门峡市、南阳市都有发掘出带有二里头文化的墓葬。
而且,二里头被分为四期文化层,发掘出四座大型宫殿基址。
另外,考古队还在宫殿周围发现主干道,以及埋葬在宫殿周围的高等级贵族墓葬,20多座。
大量的绿松石,随着21世纪洛阳二里头考古持续发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充分证明二里头是夏代都城。
1975年,洛阳博物馆又再洛阳市的南郊挫李遗址中进行了两次发掘,并开探沟三条、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五期遗存。
其中第四期、第五期属于二里头文化。
首先需要确定,夏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信史记录只在公元841年以后,之前的记录根据近些年的考古考证,也逐渐有了轮廓。我个人从读书所得的认知认为,夏朝,基本上还是一个多个部族聚落式的朝代,有没有形成国家,这主要是看有没有国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估计有,但管理的范围都比较小,因为商朝早期的部族其他也不大,类似于封建时代草原上那些民族部落。但非夏朝的生产力更低一些,科学技术也不会很先进,主要聚焦于华北黄河流域,那个时候的黄河应该比秦以后更加泛滥,所以那时候的“国”或部族统治的范围不会太大。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要么部族征战,被征服,要么部族内部争权夺女人,要么逐水而居或被水冲垮城池。大约也就是几十年或百十年的周期,部族的领导核心要进行更替,国都也会经常性发生迁移。
二里头,登封阳城,巩义稍柴、巩义河洛古国等,大至会在这一片生活较久的时间,因为这一片处于山地和平原交叉位置,即临水,且发生水患时也可以在高地筑城。所以,夏朝的王族聚落是有极大可能在某个时期在此范围内居住的。
历史虽然没有发现明确的记录,但中华文化却有流传,也可以证明。比如河图洛书,伏羲八卦,阴阳太极鱼,再有这几处遗迹的发掘,其实,即史是没有文字记录,那段历史发生在这片土 地上也是差不多了。
禹州被称为夏都,应该是有依据的,中国的地名不是无缘无故的。
标签: 河南省禹州市